配资公司官网查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阮怡玲,编辑:卢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 年 8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下称"司法解释(二)"),针对社会保险纠纷等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将于 9 月 1 日起施行。
其中第十九条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认定该约定或承诺无效。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请求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这一规定被许多人理解为"强制社保"的信号。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 2024》,2024 年,在社保缴纳基数上完全合规的企业只占到了 28.4%。约七成企业都存在不缴或少缴的情况,其中又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它们在我国市场主体中的占比达到了 90% 以上。
另一个背景是,据人社部统计公报,2024 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 5.34 亿人中,在职参保职工 3.87 亿人,离退休人员 1.47 亿人,抚养比为 2.63:1,而这个数据在 2010 年还是 3.16:1。伴随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保的给付压力正在逐年递增。
社保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兜底,也是对劳动者的切实保障。长远来看,企业和个人合规缴纳社保一定是好事。但短期内,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应缴尽缴"也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减少劳动者到手收入,甚至加剧降薪、裁员,进一步抑制有效需求,影响市场活力。
面对这个新规,我们与劳动法律师,以及人力资源密集,或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如餐饮、快递、小工厂的老板聊了聊,看新规到底"新在哪",以及对他们有何影响,未来他们打算怎么办。
一位劳动法律师:
从字面上看,这一次规定的不是"必须缴社保",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免除社保缴纳义务的协议不生效"。过去我遇到的很多客户咨询,我跟员工签个协议、双方都同意不交社保,行不行?我们经常给对方举这个例子,租客跟房东协议约定不交物业费是否有效?社保不是劳动者交给用人单位的,而是双方缴纳到社保基金的。你俩说好不交了,那社保基金还没表态呢?
大多数人对这一点有误解,认为好像是"突然不能不交了",为什么我不能自主决定这件事了。因为这从来都不是你能自主决定的事。在法律层面,社保一直都是强制缴纳的,从来没有允许过不缴社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 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施行,最迟从这时候起,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就已经是法定义务了。至少在立法层面,从有法可依的角度,2008 年就要求强制缴纳了,只不过可能没有做到执法必严。
在这之后,2010 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从 2011 年 7 月开始实施,在劳动合同法之外,又一部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并且对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以及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标准都做了明确规定,对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的行为也明确了法律责任,如限期缴纳、加收滞纳金甚至罚款等,增强了法律的强制性。
这是从立法的角度看。从执法的角度看,近年来体感上的变化主要是从 2020 年开始,各地比较密集地出台文件,推行社会保险"三统一",也就是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主体、工资和个税扣缴主体、社保缴纳主体保持一致。2022 年,人社部正式发布《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到这一次"司法解释(二)"的发布,能够感觉到社保稽查执法逐渐趋严。
因此,"司法解释(二)"没有创设此前大家不具有的义务,也没有减少此前大家此前享有的权利,它没有改变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司法实践。有个词叫"宣示性立法",它只是对于既有司法实践现状的一个字面上的确认和重申。
就这点来说,9 月 1 号之后会不会出现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我的理解是不会,约定不交社保的协议一直都没有法律效力。
我们目前的社保缴费稽查执法情况整体上还是不告不理。目前我了解到的社保征缴机构主动发起稽查的案例还非常少见。企业主如果之前不交社保的,那 9 月 1 号之后还是可以继续不交,就等着员工去投诉。那员工会不会投诉?说不好。但是如果员工去投诉了,在这个问题上,法律是必然站在劳动者一方的。以前是这样,今天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
一位义乌的电商老板
我们的工厂在义乌,有二十多位工人,客服、运营等办公室团队在上海,也有二十多人,总共约 50 人,目前只有三个人上了社保,我自己都没给自己上。
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义乌可能 95% 以上的人是没有社保这个概念的,甚至连合同都不会签,基本都是口头协议,按月发工资。像我们工厂在义乌已经算是正规的,除了打包的工人流动性太大,其他人都会签合同。工人不知道社保,也不会问,他们更想要的是实在的工资,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在流水线上做十几二十年交够社保。
据我的观察,义乌这些做电商的小工厂,利润率大概在 5%,非常低,根本不足以支撑给工人交社保。
我身边有一个例子,一个工厂在 2024 年卖了一个多亿,但到今年三月份统计的时候,扣掉人工、租金、原料等成本,账上只有 100 万出头。这 100 万还不是现金,可能还有烂账没收回来。他们总共有 30 个左右的员工,如果要交社保,按每人每月公司支出 1500 元算,就要额外再支出 50 多万。
制造业是薄利多销,现金流压力又很大的行业,做一个亿这么大的盘子,一年回报就这么一点,再多出 50 万的社保支出,崩盘的风险非常大。这还是体量大的,义乌最多的是那种两三个人的小工厂,一个月就赚一万多。
我自己公司的人都是跟了我五六年的,很熟悉了,关系也比较好。想要的话我就会给交,像前两天有个同事说小孩子要上学,要缴社保,就会帮他缴。如果是新招的人,我们肯定不愿意去承担这个成本,能省一点是一点。
虽然大家都在说强制社保,但我觉得这是需要时间的。可能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一线城市到小城市,这样慢慢覆盖、下沉。我觉得义乌还到不了全民社保的程度,如果真到这种程度的话,义乌就崩掉了。
如果假定一个最极端的情况,真的必须要交了,那我就只能做小规模,或者只找家里人一起做。
一位快递驿站老板
我现在在深圳,自己有一个快递驿站,这个驿站主要是我自己一个人干,偶尔我老婆会来帮下忙,早上跟下午我会招临时工,早上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按一小时 20 块算,属于灵活用工,这种兼职是没办法给他们交社保的。
同时我还在帮一个三通快递共配站网点的老板管理片区其中的一个驿站,手底下有 7 个快递员,快递员的薪资是按计件算,比如说一票 7 毛钱,一天如果送个七八百票,就是 300 多块钱,一个月就一万块钱,公司提供住宿,但也是没有社保。甚至连合同都没签,就是过来上班,谈一下多少钱。
快递行业赚不了多少钱,有时候都是在赔钱。像我管理的这个驿站,一个月可能就创造四五万的利润,但扣掉人力、租金,根本不挣钱。我之前帮忙算过一次帐,算下来一个月就赚三千,所以都是想办法去省钱。
之前我在厦门,是圆通和中通的一级代理商,做得还挺大的,结果碰上疫情,亏了 200 多万。当时手下有 20 个驿站,包括客服和快递员有 50 多个人员。只有小一部分快递员想要社保,我们会给交,但就相应会少点钱。客服人员大部分都有交社保,因为客服也比较稳定。
如果要交社保,那我们一般是员工和公司四六分,员工四公司六。有时候是员工自己不想交,假如我公司要承担的社保是每月 600 左右,如果不交的话,我就补贴 600 给你,反正总的成本是固定的。
因为很多快递员他一个月赚个七八千、万把块钱的,扣掉生活花销,如果还有孩子,生活的开支是很大的,存不下来钱。所以他们更多是想多拿一些现金,而不是考虑以后会怎么样。
虽然说以前这种约定也不合法,但我做这个行业十多年,大部分人还是有契约精神的,我们谈好了,不交社保把该补的钱给你了,也不至于说离职之后去告我,我基本上没碰到过这种情况。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等于是最高法给全国人民普了一次法。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有人要是之前说好不交,之后又去告,告成之后往网上一发,那有些人想,我重新告,是不是还可以拿好几万?很可能会有人这样干。
对于公司来说,本来就不赚钱,一旦有人去告了,赔几万块钱,那这个公司不用开了。大家都是出于这种恐惧,会想之后怎么做合规或者怎么规避风险。
这个行业基本没有给快递员交社保的,只有顺丰、德邦和京东这种直营的公司是有的,其他通达系下面的加盟商和网点都没有。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会和快递员签承包合同,把这几个小区承包给你,你自己去经营。意味着你是独立的个体,这样可以规避很多东西。我把业务承包给你了,那你在承包的过程中发生什么事情,跟公司没关系,公司不用为你负责。
9 月 1 号之后,我管理的那个驿站也要全部改成和快递员签承包合同了。
一位生鲜超市老板
我最近每天都会在抖音刷到六七条关于社保的视频,我想问,真的一定要交吗?看到有人说不告就没事,一告就有事,我头疼得半死。
我妹妹叫我不要大惊小怪,如果真的强制交社保,社保局会来找我的。我早上买菜的时候也问了其他开超市的人,有的说他想和员工签一个合作协议,做好了发我一份。但问题是,我要怎么跟工人说呀?
我今年 51 岁了,这家生鲜超市是我弟弟 2021 年开始做的,我在 2022 年回老家接手。当时有 6 个员工,我来了之后辞了一个,我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老员工没签合同,新招的也没签,发工资是我妹妹用微信发,她也常来店里帮忙,我每个月给她一千多。
之前招的员工我们有做工资拆分,包括基本工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等,加起来平均 3000 元左右。但去年我问了别的超市,他们工人工资比我还低,只有 2800 元,上班时间比我还长,九个小时,招人却比我好招。工人们不懂其他的补贴也是工资。我今年就只给工人说基本工资,不拆分了,也直接说了不交社保。
员工 7 个人,如果交社保的话,每个人还要多花一千多元,那我就要亏钱。我们 7 月总营收 34 万元左右,房租每月一万,还有水电费、进货、运货等支出,光我微信里,7 月就支出了 29 万。算下来,我自己累得半死,只能赚到五六千的工资钱。
我们生鲜利润本来就低,就是几毛钱、几分钱地赚。有的特价菜进价 1 元 / 斤,卖 0.99 元 / 斤;损耗也高,菜、水果、肉类每天都得扔掉,还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人,虽然装了监控,但哪有时间查?粮油也不赚钱,大米进价 50 元,卖 51.91 元,油进价 85 元,卖 87 元;调味料算是能赚钱的,鸡精、味精进价 5 元,卖 6.5 元,利润虽然也低,但保质期长、损耗低。
线下都是老人家来买菜,年轻人都是在网上买。上个月,美团、京东、饿了么都来找我们,我上了美团闪购,就跟其他的说不要了。因为网购订单要拣菜、称重、打包,很花时间,还不能超时,根本忙不过来,单太少又不能专门招一个人配线上单。这一个月下来,基本不赚不亏,但员工们累得很。
下个月更赚不到钱。最近有家新的大超市一个月后就要开门,就在一百米开外,之后的生意肯定不会好,至少得亏一个月,因为开业的时候要打价格战,不然顾客一下子全跑了。去年新开了两家,我们就跟着降价,他们后来不到半年就关了。有顾客跟我说,我都"杀死"几家了。
听说大超市都有交社保,我也纠结,是不是我哪方面做得不好,才交不起社保?
一位融合烧烤店老板
我做这行,认识很多同样在开店的朋友,都没有交社保,现在都很焦虑、痛苦。如果要交,不可能让员工全部出这些钱吧?
我店里已经极力精简人员了,雇了四个人,每月人工成本一共 21000 元:一个厨师,一个烧烤师傅,工资都是 7000 元 / 月,他们之前开过烧烤店,懂烧烤,相当于我们一起创业;一个服务员,是厨师的老婆,4000 元 / 月,之前是 5000/ 元,因为店里生意不好,还主动说只给 4000 元就好了;还有一个洗碗工,是我爸爸,本来也应该 4000 元 / 月,但就给了 3000 元 / 月,已经 62 岁了,之前一直是农民,现在还是得干活。因为都是熟悉的人,才能撑起来这个店,我们也没签什么合同。
店里出也不现实,都很艰难地在运营,如果成本高了店开不下去,这些员工不也没有地方去上班了吗?我们厨师一家子有孩子要上学,有老人要养,两个人工资加起来才 11000 元。他们可能跟我的想法一样,不关心未来几十年的事情,更关心眼前自己能拿到多少,他们从来没提过社保,可能都不了解这个东西,觉得自己不需要,之前在其他店也没有交社保,这次新闻出来,也没有问我。
去年我创业开了这家融合烧烤店,投入了十几万。我现在 32 岁,一天打两份工,除了烧烤店还有摄影的副业。中午到傍晚骑着电瓶车出去接单拍照,八点回店里帮忙打扫、上菜,忙到凌晨 1 点钟,有时候拍夜景到 11 点,也要去店里看一看。回到家再选片、修图,两点半睡觉还算早的了。一个月休四五天,但休假时单子来了也要出去拍照。
烧烤只有 40% 毛利,为了房租低一点,我选的是比较偏的地方,人流量少,六七十平米的店铺租金 7000 元 / 月,还有水电费等等,固定成本每个月 3 万左右,每天得有 2500 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本,而且我都没给我自己发工资。不夸张地说,今年只有五月份因为天气舒服,生意好些,赚了一万;其他时候,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都是亏本运营,7 月份微微持平,可能有 300 元的利润。
我对交社保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前我也上过六七年班,做销售,有交过社保、公积金,自然知道这是有好处的。但后来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后就没有交过社保了,因为没钱。
去年几乎每个人都在赚钱,今年每个人都在亏钱。现在大家没有人出来消费,没有人吃饭,我们就赚不到钱。有的店重新装修了店铺,做了很多升级,想吸引客户,还是一样不赚钱。前段时间我们斜对面一家做低价活动,小龙虾 99 元十斤,当时人非常多,现在看着也没什么人了。
我也想过不做了,但房租还有四五个月才到期,现在也不好转让。关于社保配资公司官网查询,我只想等到 9 月 1 日再看看情况。
金元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